close

(Credit: Meteor Juan,圖片均自行拍攝 & 後製。)
 
 
文章同步發表於小弟的部落格,歡迎大家到小弟的部落格中觀看:
Yazi Lightar 在痞客邦的小天地 http://yazilightar.pixnet.net/blog
 
 
 
首先要感謝台灣 Sony 願意外借本次評測的樣機,讓小弟有機會體驗到新技術的成果;再來要感謝女王大人幫忙照片編修,讓小弟有拿得出手的圖片來分享;最後,要感謝所有閱讀小弟文章的讀者,有你們的支持是小弟撰寫文章的動力。
 
 
 
 
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進入今天的主題:
 
 
【北極熊開箱】重回舞台監聽領域- Sony IER-M9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前言
 
 
對於部分消費者來說,Sony 在音響產品領域一直都有其無法取代的地位,從 1979 年 Sony 第一款商業化隨身播放器 Walkman TPS-L2 至今,Sony 是少數還屹立不搖的品牌之一,也讓 Walkman 也成為老玩家心中隨身播放器的代名詞,在耳機的領域 Sony 自然也是一方翹楚,除了大量的家用音樂欣賞產品之外,在錄音室專業領域中 Sony 也推出過多款經典如 MDR-7506 等監聽耳機;但即便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充沛的資源,龐大的組織架構和沉重的品牌包袱,讓 Sony 近年在各領域中顯得步履蹣跚,曾經佇立的泰坦不再如過去一般耀眼,不過即便這樣也並未阻止 Sony 在各領域繼續追求突破。
 
 
在入耳式耳機有限的空間下,平衡電樞單體提供相對優良的特性,隨著各大品牌相繼於高階產品中使用平衡電樞單體,Sony 自然也將其目光投到其上,相較於多數品牌使用已有豐富經驗製造商 (如 Knowles 和 Sonion) 的單體,Sony 選擇走上另一條更艱難的道路 - 自行開發,於 2012 年 Sony 終於推出自家生產的平衡電樞產品,打著 “Experience Balanced Armature”的 slogan,Sony 將平衡電樞導入自家的 XBA 系列產品中,但由於經驗上的不足,即便在後來進行多次的改善,Sony 純平衡電樞系列始終未受到市場的肯定。
 
 
但這並未讓 Sony 停下改善的腳步,歷經 XBA-H 系列混和平衡電樞+動圈單體,和 XBA-Z5、A3 系列新版本平衡電樞單體的使用經驗,Sony 終於回來挑戰當初平衡電樞產品的初戰場- 一場由 Jerry Harvey 於1995 年 Van Halen 巡迴演唱中開啟的入耳式舞台監聽耳機戰場,藉由結合 Sony Music 旗下製作人、歌手與專業錄音室後製人員的協助,Sony 於今年推出兩款搭載自家最新式平衡電樞單體的Stage Monitor 系列- IER-M7 和 IER-M9 入耳式舞台監聽耳機,這次比較特別的回到使用純平衡電樞配置,減少平衡電樞單體和動圈單體相互調整的問題,兩款耳機使用上鎂合金機殼加上最新研發的平衡電樞單體,主打鎖定專業音樂人和追求原音重現的玩家,相信這樣的訴求加上 Sony 品牌的光環,對於多數音樂愛好者來說是頗具吸引力,底下就讓小弟來和各位讀者分享近期的使用心得:
 
 
 
 
 
 
產品設計和特色
 
 
▼首先,由於送測的 IER-M9 是樣品機,所以小弟這邊就沒有外盒給大家參考,只好直接看一下內盒的樣式,對於手邊有 Sony 產品的讀者來說,這樣黑色搭配銀色 SONY logo 的內盒應該不陌生,這也是 Sony 家標誌的低調典雅包裝。
 
 
▼一打開 IER-M9 的盒子就能看到滿滿的配件,整齊排列的 7 + 6 對矽膠+海綿耳套、兩條替換式耳機導線加上一個方正的收納盒,耳機自然也放置在預設好的凹槽內,搭配上 Sony 常用的黑色仿絨質內襯。
 
 
▼Sony 自家的產品當然要跟上自己和日本 JEITA 協會共同規範的 4.4mm 五極平衡插頭,但也不能忽視廣泛被使用的 3.5mm 插頭,所以 IER-M9 附上兩種不同端子的耳機導線供買家選擇;耳機導線內蕊使用鍍銀無氧銅纜線,同時使用天然絲線作為導線絕緣體,能大幅降低麥克風效應的產生。
 
 
▼這樣昂貴的耳機自然也須好好保護,所以在收納盒設計方面 Sony 也沒有馬虎,除了設計精美的磁吸設計收納盒外,內部還附贈能固定線材的收納膠套,同樣使用磁吸的方式固定在盒內,可以拿出來方便整理和收納。
 
 
▼接下來讓我們來看 IER-M9 的耳機本體吧!IER-M9 使用鎂合金材質外殼,表面經過特出處理營造出獨特的觸摸感,表面塗層看上去和Sony MDR-Z7有些相似,同時金屬外殼保障耳機的硬度和耐用性,再加上碳纖維紋路背板,讓 IER-M9 展現出專業監聽耳機的低調沉穩,IER-M9 使用相當貼合耳廓的造型,加上一個突出的結構剛好卡在耳屏間切跡,讓配戴上更為穩固。
 
 
▼導音管部分採用一體成形的鎂合金和外殼相連,除了外殼材質和單體數量,這點也是 IER-M9 和 IER-M7 的差別之一,因為調音需求 IER-M9 出音孔使用 Sony 常用的發泡材質濾棉,比較讓人失望的是 IER-M9 的外殼並非一體成形,且接合處縫隙也稍嫌明顯;耳機左右耳辨識標記位於剛剛提到的突出結構內側,並用顏色來增加辨識的便利度。
 
 
▼IER-M9 耳機導線有預先成形的耳掛方便固定配戴位置,連接端子使用目前常見的 MMCX,接點部分同樣使用鍍金處理,同時 Sony 在連接處底部加上一個塑料固定結構 (圖中紅色部位) 來改善 MMCX 不夠穩固且容易損毀的缺點,當插入耳機後這結構會沒入耳機本體上預設凹槽,達到支撐和增加摩擦力防止轉動的效果,大大的補強 MMCX 脆弱的結構。
 
 
▼為了評測具備兩種插頭的 IER-M9,本次測試搭配了同時具備 4.4mm 和 3.5mm 的 Sony NW-WM1Z 來進行測試,這邊也必須說新版本的 S-master 解碼的確有非常大的進步,讓 Sony的隨身播放器終於不需要靠品牌也能和他牌高階播放器一拚。
 
 
▼底下再奉上兩張 IER-M9 和 NW-WM1Z 搭配的照片,雖然兩者的風格非常不同,但似乎和女王大人手縫的塔克貓很搭。
 
 
 
在看完以上的外觀介紹,相信大家對 IER-M9 有了部分的了解,但除了眼睛看得到的地方,IER-M9 事實上還有很多看不見的革新,小弟在這邊幫各位整理下 IER-M9 的特色:
 
 
● 5個Sony原創設計平衡電樞式(BA)驅動單體,超高音喇叭振膜由輕巧堅固的鎂合金打造,能提供傳遞快速且動態轉換的演出音效。
 
 
● 分頻電路使用Sony自訂音訊級薄膜電容,提供絕佳低失真表現。
 
 
● 一體成形的鎂合金內部機殼能減少震動,搭配既寬且短的鎂合金打造導聲管,可以減少頻率的尖峰和低點。
 
 
● 輕巧耐用的鎂製外殼具備堅韌的耐用性,特殊外型設計可穩固地掛在耳朵上。
 
 
● 可拆卸式線材使用鍍銀無氧銅線能將阻抗和訊號傳輸損失降到最低,導線使用絲線編織纜線絕緣體,將碰觸纜線時所產生的聲音降到最低。
 
 
● 鍍金插頭有一層無磁性底漆,可以保留訊號純淨度。
 
 
● 搭載 4.4 mm 標準平衡連接線,能夠徹底分離左右聲道訊號,將串音及其所導致的音訊失真現象降到最低。
 
 
 
 
 
 
內部構造探討
 
 
Sony 在 IER-M9 的內部構造宣傳有諸多著墨,對於一個自行生產平衡電樞的品牌,從早年 XBA 系列到現在 IER 系列,Sony 自行設計的單體已有很大的不同,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來探討一下,在開始介紹 IER-M9 前,我們先順道看一下期和 IER-M7 在內部構造有甚麼差異之處。
 
▼IER-M9 & IER-M7 爆炸圖。
Credit:Sony。
 
 
從上圖中可以看到,IER-M9 和 IER-M7 最直接的差異就是平衡電樞數量,更精準地說,應該是 IER-M9 多搭載了一顆鎂合金振膜超高音單體,為了這一顆高音單體,IER-M9 在分頻電路上也可以發現多一個薄膜電容 (下圖左下),由此可推論 IER-M9 和 IER-M7 除了單體的數量外,分頻電路的設計上也有了很大的不同,雖然並未實際比較過 IER-M9 和 IER-M7 聲音上的差異,但依據聆聽過 Sony 鎂合金振膜超高音單體的經驗 (XBA-Z5),可推測 IER-M9 在高頻和空間感的表現上應會遠好於 IER-M7。
 
 
▼IER-M9 內部構造特色部件。
Credit:Sony。
 
 
首先來看一下上圖的左上角,Sony 在 IER-M9 上採用自製平衡電樞單體,Sony 的平衡電樞和樓氏等大多數動鐵不一樣,Sony 的平衡電樞開孔位於單體側面,而孔就位於振膜上方,和其他平衡電樞單體用一個小導音管輸出有著很大不同,此外隨著後續的改進,Sony 的平衡電樞單體使用自家研發出的 T 形線性驅動結構,同時使用一體化電樞傳動結構 (紫色部件),T 形線性驅動結構首次出現於 2014 年 XBA-A 系列,Sony 宣稱這個結構相較於較常見的 U 形結構有著更高的優勢。
 
 
另外,IER-M9 所搭載振膜由輕巧堅固的鎂合金打造的超高音單體則首次現於 XBA-Z5 上,不過 IER-M9 上的超高音單體升級使用鍍銀銅製音圈和鍍金端子,結合了 XBA-A & XBA-Z 系列分頻電路設計,和最早 XBA 系列出聲孔大小控制頻率截斷點的經驗,再加上由 XBA-300AP 上實驗過的一體成形鎂合金內部機殼 (圖右上),和特別規畫過寬且短的鎂合金導聲管 (圖右下),可以說 Sony 將開發先前產品的經驗,都轉移到了 IER-M9 上,並加上全新設計的巧思到其中,讓人感覺 Sony 確實在 IER-M9 上投入了非常多的資源和心力。
 
 
當然上述都是硬體上的精進和改善,但做音響產品就跟料理是類似的,不論使用多好的材料,如果最後調配得不好,那也不會是一道好菜餚,用料和所用的技術只能決定一款音響產品的天花板多高,但最終能夠將多少潛力挖掘出來,還是要看設計者和調音者的功力;至於 IER-M9 的聲音表現如何?底下就讓小弟分享個人主觀的心得供您參考。
 
 
 
 
 
 
測試環境和使用情況
 
本次送測樣機應該非全新品,加上平衡電樞單體往往不需要太長的熟化時間,所以我們只稍微 Burn-In 大約 20 小時,煲機前後並未聽聞明顯差異;由於 IER-M9 同時支援平衡和非平衡插頭,所以本次評測平台主要以 Sony NW-WM1Z 為主,iPhone 4、Lotoo PAW GOLD 作為輔助訊源,對比的耳機為 Noble Audio Kaiser Encore、qdc 8CH、Ultimate Ears In-Ear Reference Monitor 和 Vsonic GR07 Classic,如想了解比對耳機的評價,歡迎翻閱小弟的舊文章。
 
 
相較於先前幾款 Sony MDR-XBA 系列入耳式耳機,IER-M9 終於回歸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原則,IER-M9 使用繞耳式配戴,符合耳廓形狀的造型搭配上柔軟的預先成形耳掛,特殊設計的突出結構剛好能卡在耳屏間切跡,對於配戴穩定度有著一定程度的幫助,7 + 6 對、兩種材質的耳套也提供寬廣尺寸選擇,相信大多數消費者都能找到適合尺寸,絲線編織纜線絕緣體確如官方所宣稱的能降低麥克風效應的發生,這些設計讓 IER-M9 有著非常傑出的配戴感,難得 Sony 終於想通了。除了優良的配戴感之外,IER-M9 為了符合其舞台監聽的定位,在隔音性方面似乎也下足心思,雖然官方並沒有特別提及隔音程度,但實際體驗上大致能夠和多數客製化耳機相仿,對於有舞台表演監聽需求的使用者,IER-M9 的隔音效果是可輕鬆勝任。
 
 
訊源適應性部分,得益於 Sony 平衡電樞具備高靈敏度的特性,IER-M9 對驅動能力的要求不高,即便智慧型手機也能夠輕易驅動,總體來說雖然在不同品質的音源下有些許差異,但整體的差異還是在能夠接受的程度,不過如果想要發揮 IER-M9 這顆超高音單體全部的能力,推薦還是選擇品質較優良的播放器,不然聲音聽起來會稍微有些生硬,此外在搭配 4.4 mm 平衡輸出時,IER-M9 能更進一步展現迅捷且柔和的高頻,並且在低頻的收束能力和下潛度上也有部分改善。
 
 
 
 
 
 
主觀聲音評論
 
 
當初次接觸到 IER-M9 時令我們吃驚了一下,相較於以往 XBA 系列比較偏向大眾市場的調音,IER 系列確實展現出為專業人士設計的風格,XBA 系列中低頻偏多偏慢的問題不復在,音調平衡性較也以往來得中性不少,IER-M9 並沒有明確的聲音偏好趨勢,對於多數音樂均有良好的適應性,且在空間感和速度感方面的表現令人吃驚,看起來新的超高音單體確實有其獨到之處。
 
 
 
 
低頻
 
 
IER-M9 低頻區段掌握得相對良好,由於耳機缺乏喇叭和現場聆聽時身體所感受到低頻震動,為了保證達到近似於現場聆聽的感受,往往在低頻部分需要稍微增加一些,而精準地掌握增加多少就是一門藝術,像是 Harman聲學實驗室就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獻,建立一個耳機專用的目標響應曲線模型 (詳見http://www.aes.org/e-lib/browse.cfm?elib=17042),裡面就提到在低頻部分應該予以 +4dB 的增幅;無獨有偶,IER-M9 在低頻區段也有給予部分增幅,使得 IER-M9 聽起來有著較好的包圍感,同時低頻的下潛度有著不錯的表現,雖然不到目前最頂尖的梯次,但低頻整體調整的相對中性、清晰,只要不是在動態非常大的情況下,IER-M9 的低頻能展現出優異的層次感和控制力,例如在鬼太鼓座-疾走中,擊鼓的力度和凝聚力相當出色,比較可惜的是在鼓皮震動開的細節上有些呆版,稍嫌不夠舒展鬆弛。
 
 
中低頻區段,IER-M9 則展現出明顯的優勢,聲音厚度出色且具備優良的爆發力度,並且一改傳統 XBA 系列中低頻過於模糊、混亂的問題,也解決舊款純動鐵的 XBA-300AP 於收斂、細節偏少的問題,速度感方面拿捏得相當出色,這也讓中低頻區段樂器如大提琴顯得舒張鬆弛且細節豐富,既不會有過度緊繃、也不會過於鬆弛的問題,在中低頻的層次和控制力明顯好於前幾代產品。
 
 
 
 
中頻
 
 
IER-M9 的中頻延續中低頻的風格,同樣擁有良好的厚度和動態表現,也許是為了讓使用者能更輕易地聆聽到重要細節,中頻採用較為靠近聆聽者的表現手法,這點和同樣設計舞台監聽的 Westone 思考方向有些類似;得益於新式平衡電樞單體優異的收放速度,IER-M9 的中頻聲音邊緣清晰且乾淨,聲音的形體感非常出色,同時在人聲上維持相對中性、清晰,但又不失厚度的高水準表現,雖然在大動態下 IER-M9 的中頻會稍嫌偏緊,但優異的控制力讓聲音更加穩定,即便在樂器非常多的曲目中也顯得從容不迫,在 Christopher Tin 編曲的 Sogno di Volare 中,IER-M9 能夠將樂曲中定音鼓的厚重感、激昂彭湃的氣勢,和銅管樂器、長笛的那份絢麗展現出來,搭配由拉丁語組成的人聲主旋律,將這首曲目騰空的氣勢詮釋的非常優異。
 
 
IER-M9 另一個令人驚訝的點是中高頻和中頻銜接的非常自然,讓音域橫跨這兩個區間的樂器聽起來更加自然、真實,各樂器之間也不會有互相搶戲的情況,並且在解析力和柔和感方面拿捏得非常出色,不會有過於直接而喪失後延細節的問題,在聆聽由 Accardo 詮釋 Paganini 作品的 Diabolus in Musica 專輯時,IER-M9 能將小提琴豐潤、流水般順暢的感覺重現得相當傳神,但在擦弦聲表現方面似乎有點平淡,雖有光澤感但穿透力略顯不足,這點在由 Yenne Lee 演奏的 Autumn Leaves 中,吉他的觸弦聲也稍微帶有類似感受。
 
 
 
 
高頻
 
 
IER-M9 的高頻帶有些許滾降,這也讓 IER-M9 產生出一種較為柔和且舒適的音色,對於專業舞台監控人員來說,這樣的調整能夠大幅降低長時間使用的不適感,但為了彌補滾降所帶來的偏暗音色,在 IER-M9 極高頻處有一個明顯的爬升,用來增強高音區的層次和色彩,讓高音聽起來感覺明亮、鮮活且富感染力,很巧妙地填補高頻滾降帶來音色黯淡的問題,這樣的調音思維也和舞台監聽耳機的老手 Westone 相類似,雖然兩整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還是有所不同,除了 Westone 高頻滾降幅度往往比較多一些外,另一部分的原因是 IER-M9 那顆高素質的超高音單體,讓 IER-M9 的高頻收放相當迅捷,達成良好的空間感和細膩度,同時在極高頻的解析力和泛音豐富華麗的程度,即便在目前最高階幾款耳機中也是非常少見,並且沒有多數平衡電樞單體耳機容易出現的生硬感,這份優異的清晰度和乾淨的層次,在大動態下也比絕大多數平衡電樞耳機來得柔和、豐富,搭配高品質播放器時更能夠將這份柔和感展現出來。
 
 
當然,這樣的調音手法雖然能降低長時間聆聽的不適感,但對於音色的準確度還是有所影響,尤其在多數非高品質音樂中,高頻區段通常會通過壓限器稍微美化,這使得 IER-M9 會將後製不精良的音樂表現得更加平淡,而突然拔升的極高頻也更容易凸顯系統或是環境的背景雜訊,或是帶來部分高音樂器泛音過於華麗的問題,所以在使用 IER-M9 聆聽音樂時,音樂的品質可能並須慎選。
 
 
 
 
解析度&結像
 
 
得益於優異的收放速度,IER-M9 有著極佳的層次和清晰度,並且在這樣極致的速度感下,IER-M9 還是同時兼顧該有柔和感,因而保留住大量的聲音後延微細節,較為靠前的聲音表現手法,也讓聲音細節容易被發覺,雖然空間感縱深的表現規模稍微有些緊縮,但豐富絢麗的極高頻帶來充足的開闊感受,同時在樂器的分離度上擁有極高的水準,結像立體、清晰可辦,雖然在低頻區段的細節表現還有改善的空間,但憑藉著優異的高頻細節讓 IER-M9 的解析能力成為該價位區間中的佼佼者。
 
 
 
 
 
 
寫在最後
 
 
在舞台監聽耳機缺席已久的 Sony,終於在今年選擇重新回歸到最初的戰場,相信大家對一直以來都帶有強烈“索味”的 Sony 耳機能否回歸監聽領域抱持疑問,就這次的 IER-M9 的體驗結果來看,小弟認為這次的成果可說是非常成功,作為一款面向專業舞台工作者的耳機,IER-M9 在音調的調整上符合舞台工作者長時間聆聽的需求,並且將聲音細節更加完整的剖析出來,方便使用者輕易發覺音樂中細節的變化,同時也是 Sony 近年耳機中少見特別注重聲調平衡度的產品,擁有一個非常中性的聲音風格,確實符合其為專業監聽用途設計的初衷。
 
 
除了作為監聽的參考用途之外,IER-M9 也一併兼顧聆聽音樂時的表現,並未因為專業用途而完全放棄日常使用,同時將自身新式平衡電樞單體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,表現出極為出色的高頻和樂器分離度,自然又迅捷的速度感展現出高級別的水準,力度充足卻又不會影響到其他頻率的低音帶來良好的體驗,層次和動態控制力也符合旗艦級產品的要求,在音樂類型的適應性和訊源要求上,IER-M9 也相對寬鬆,不過在音樂品質挑選上還需多加注意,此外,IER-M9 提供了一個相當舒適的配戴感,豐富的配件和精美的收納盒也為產品加分不少,但相當意外地 Sony 居然在 IER-M9 的製作工藝上跌了一跤,耳機雖使用精良的鎂合金材質,但在接縫處理和諸多細節上並未給人相襯其旗艦產品的水準。
 
 
整體來說,IER-M9 雖然不能說是一款完美的產品,但不論在聲音表現或是產品設計均有著非常高的完成度,作為一款專業用舞台監聽耳機,IER-M9 很適切地契合其設計初衷,並同時兼顧大眾用戶聆聽音樂的需求,不過考量到目前 NT$35,900 的官方售價,IER-M9 明顯不是一款面向所有消費者的產品,同時市場上也有相當多競爭對手,這讓 IER-M9 剛推出就必須頂著不小的壓力,但如果您有現場表演舞台監聽的需求,同時對聲音平衡度有著高度要求,那 IER-M9 就成為一款值得嘗試的產品,強烈推薦您親身去體驗看看,說不定 IER-M9 剛好是能切合您需求的耳機。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技術規格
 
◆ 耳機類型: 封閉式,五重平衡電樞式
◆ 驅動單體: 五重平衡電樞式
◆ 阻抗 (OHM): 20 ohms (於 1 kHz)
◆ 頻率響應: 5 Hz 至 40000 Hz
◆ 靈敏度 (DB/MW): 103 dB/mW
◆ 電線類型: Y 型
◆ 電線長度: 約 1.2 m,鍍銀無氧銅 (OFC) 耳機線、耳掛、L 形無磁性鍍金立體聲迷你插頭,約 1.2 m 鍍銀 OFC 耳機線、耳掛、L 形無磁性鍍金平衡標準插頭
◆ 插座: L 形無磁性鍍金立體聲迷你插頭、L 形無磁性鍍金平衡標準插頭
◆ 重量: 約 11.0 g
◆ 包含內容: 三倍舒適耳塞 (SS、S、MS、M、ML、L)、混合矽膠耳塞 (SS、S、MS、M、ML、L、LL)、攜行包、收線器、清潔布、線夾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相關文章
 
 
【北極熊開箱】世界初平面振膜入耳式耳機 - oBravo ERIB-2A
 
 
【北極熊開箱】你值得更好的 - SONY MDR-XB70AP
 
 
【心得】超容易!一次搞懂耳機類別
 
 
【心得】如何 Burn In/Run In 耳機?讓新耳機進入最佳狀態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azi 的頭像
    Yazi

    北極熊的影音天地

    Ya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